一瞬之光
政治大學徵文比賽 佳作
傳播學院新聞系二年級 怡君
攝影 陳維滄
那一道光,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找尋。攝影 陳維滄
這是我看完書的第一個念頭。也許用刺鳥當作比喻可能更加貼切:刺鳥的一生都在尋找那根,可以讓牠奮不顧身、抬起胸膛刺入的,刺。我們隨著時間的洪流漂泊,不知道到底前去何方,終點的那頭有什麼在等著我們。唯有跳脫束縛,將眼光置於一切之上,才能看見[真實]的樣貌。
![]() | ![]() | ![]() |
生命的意義是什麼?我們常發出這樣的大哉問,卻苦無答案。於是陳維滄決定扛起行囊去挖掘,用鏡頭記錄他發現的吉光片羽。對我來說,生命就是一個又一個的選擇,不論好壞,都會帶你前往你該去的地方。在六十幾歲的年紀,陳維滄選擇去極境冒險,挑戰自己的極限。途中的經歷,刻劃出他生命的紋理。
我們在出生之後,社會化的過程中,不斷的往身上添加包袱:對於名聲的渴望,富足生活的希冀。然後越來越看不清生命的本質,不過是單純、和諧的狀態罷了。這些包袱,在生命的終結前不復存在,也因此陳維滄在攀登喜馬拉雅山、探索南極時所遭遇到的危險,讓他最靠近死亡。恐懼的瞬間,擊碎所有高舉的慾望,一切回歸原點。
雖然我沒有前往極境的經歷,但看到那一張張照片,想像自己身處其中,不覺肅然起敬,在廣闊大地面前,自己像是一身赤裸的嬰孩。上了大學之後,以往總是要找人陪才能做事情的我,決定改變。去年暑假,自己一個人到了台東打工換宿,是我踏出的第一步。那時候很深刻的體會到,和莊主沒有雇主關係的我,彼此間的付出很單純,來自於真心。而民宿的管家因為有金錢的牽絆,像是在[吃早餐]這件事上,廚師就不會特地準備一份給他。也許這就是社會的現實,但不知怎地,自己竟意外覺得很難過。
陳維滄提到,有一次旅行極地,風平浪靜,他惋惜無法讓同行的友人也體驗到人最原初對死亡的恐懼。現在的生活太過安逸,我們沉溺其中。更甚者是為了追尋更多刺激,而破壞滋養我們的大地。從[小我]的抒發到[大我]的關切,陳維滄用他特有的哲學觀洞察,期盼他所開闢的蹊徑能讓更多人與之共鳴。
或許我們一生尋尋覓覓,只為看見一瞬之光。但那並不是盡頭,就像陳維滄用相機將它凍結,然後,不斷延續。